中国战国时代的《尚书》中有一篇《禹贡》,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、交通、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。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,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。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“怪石”就已产生浓厚兴趣,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。有奇石,必然会出现石迷、石痴。古人“癖石者”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,则属春秋时代《阙子》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: 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(即梧宫之台。 梧宫,齐国宫名。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)之东,归而藏之,以为大宝。周客闻而观之,主人斋七日,端冕之衣,衅以特牲,革匮、缇巾十袭。客见之,卢胡而笑,曰:“此燕石也,与瓦甓不殊。”主人大怒,曰:“商贾之言,竖匠之心!”藏之愈固,守之弥坚。
中国战国时代的《尚书》中有一篇《禹贡》,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、交通、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。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,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。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“怪石”就已产生浓厚兴趣,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。
有奇石,必然会出现石迷、石痴。古人“癖石者”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,则属春秋时代《阙子》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:
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(即梧宫之台。 梧宫,齐国宫名。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)之东,归而藏之,以为大宝。周客闻而观之,主人斋七日,端冕之衣,衅以特牲,革匮、缇巾十袭。客见之,卢胡而笑,曰:“此燕石也,与瓦甓不殊。”主人大怒,曰:“商贾之言,竖匠之心!”藏之愈固,守之弥坚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先秦时代,民间罕有收藏奇石者,癖石者被视作“愚人”,“燕石”等同粗陶器。“宋之愚人”是因燕石之美才精心收藏的。因此,当有人将石视作不值钱的商品,他便“大怒”,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,人匠般的粗顽心。宋之愚人,大可作为后世“石痴”们真正的祖师。燕石,燕山所产石。《山海经.北山经》:“北百二十里曰燕山,多婴石。”晋代郭璞《注》曰:“言石似玉,有符彩婴带,所谓燕石者。”可见,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。
先秦时代,有关奇石的记载还是零星散见的,对奇石的描述也语焉不详,但先秦诸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,却为我国的赏石理论奠定了基础,我国以及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等受儒、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,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,历久不衰,也和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。
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论诗,主张“温柔敦厚”;论文,主张“文持彬彬(质文兼备)”;论乐,主张“雅乐”,这些理论对后人赏石追求“造型雅致”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。此外,孟子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”的学说,也使得“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“有了理论依据。以老子、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、崇尚自然,反对雕琢堆砌,反对矫揉造作,更是后世赏石家们最为推崇的理念,并将其运用到对奇石的采治、养护等实践操作中。
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,有关奇石的记载,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。如秦始皇的阿房宫,西汉王朝的未央宫、上林苑,汉梁孝王的兔园(梁园)等,都用了大量的观赏性奇石加以点缀或堆砌假山。
值得注意的是,到魏晋南北时期,奇石从园囿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,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。《南齐书.文惠太子传》介绍,文惠太子开拓园圃的同时,还在“楼观塔宇”中,“多聚奇石,妙极山水“。但这只是个别例子。
在南北朝之前,“奇石”收藏,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朦胧时期。如: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陶渊明,也不过拥有一块“醒石”而已。相传陶潜宅边赏菊之余,便诗兴大发。他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,就给它取名为“醒石”。此举引得后人艳羡不已。其实,严格说来,此石跻身于供石之林还是勉强的,它是能归在较为广泛的奇石范围之内。
形成期
隋唐时代开始,收藏奇逐渐形潮流。帝王贵族以奇石装缀宫苑之习未变。
唐代藏石形成潮流的主要标志是,那些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,取代了帝王贵族,成为赏石界主流。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,引进书房客厅,闲时面对奇石,流连不已,并由此勃发诗兴。
唐代也是赏石理论开始成的时期,其要点如下:
1、 始评品奇石的高下等次。白居易评石,以太湖石甲等,罗浮石、天竺石次之。牛僧孺将其石按石之大小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等,每等按其品第之高下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并将品第结果铭刻于石之背面。
2、 赏奇石的一些术语开始出现,并作了阐述。
3、 在与顽石交流,要爱惜敬重它。牛僧孺对奇石的态度就是“待之如宾,亲之一如贤哲,重之如宝玉,爱之如儿孙”。
4、 通过养石、赏石,提高自身的修养。白居易就提倡所谓“爱石十德”:养情延爱颜,助眼除睡眠,澄心无秽恶,草木知春秋,不远有眺望,不行入岩窟,不寻见海浦,迎夏有纳凉,延年无朽损,弄之无恶业。
中国的奇石文化从唐代开始,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,与唐代关系密切的新罗国(今韩国)就直接借鉴了唐代园石布置法。及至今日,韩国仍保留着不少唐代流行的“峰石”,陈列在年代久远的宫殿和寺庙里。
繁荣期
宋代,国势长衰,丧失了汉唐社会蒸蒸日上、开放甚至扩张的优势,加以朋党之争愈演愈烈,文人、士大夫的心态,也由唐人之向外投射型为主转为内省型为主。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甚巨。气势较收敛,技巧更细腻,是宋代文艺的重要特征,宋诗、宋文如此,赏石、藏石的情况也如此。由于奇石艺术是一种内省型、发现型、赏玩型的艺术,所以在宋代发展较快,而且终于造就了宋代奇石艺术这样一个黄金时代。现有资料表明,至晚在北宋,中国的奇石文化已影响、远播及日本,启迪了日本“水石”玩赏的思想。至今,日本较著名的寺院仍保存着历史悠久的名石。
鼎盛期
明、清是我国古代奇石文化集大成的时期。其表现为,一是品石专著层出不穷,赏石理论更为完整严密。二是收藏奇石已不再是士大夫阶层的专利,一些将校士兵、贩夫走卒、农夫工匠、乃至未成年的学生,也走进了这个高雅的行列。
明、清流传至今的石谱、石录、石赞在10种以上,这还不包括多种专谈印章石、砚石的专著。
,